陪诊师,这个陪伴经济下诞生的职业,正在悄然兴起

多元化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特点,这一点在经济社会中呈现出的现象更加显而易见。像酒店试睡员、代驾、共享单车等都是社会发展的新产物。

而最近又出来了一个新的职位——陪诊师,陪诊师主要的工作就是字面意思:陪着病人看病。主要的工作就是代替排队,取送结果,缴费取药等,同时也要充当医患之间的沟通桥梁,问诊前和雇主沟通好主要筛查方向,避免漏项,问诊过程最好做录音,结束后利用软件生成文字版的问诊记录,提炼出重点,连同录音一起给到客户。

 

1. 年轻人更喜欢请陪诊师

在潜意识里,陪诊师这个行业更多服务的人群应该是老年人,老年人普遍身体机能下降、基础疾病较多,而且子女不在身边、对看病的流程不熟悉,看病的效率极低。

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据部分数据显示,陪诊师服务的人群有超过六成的都是年轻人。也就是说,年轻人对陪诊的需求更高,虽然这一结论看似出人意料,但究其原因又很合理。

首先,如果以独身这个特点为分界线,那么年轻人的数量是最多的。在需要看病的时候,或许是处于自身要强,也或许是不想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病情,他们并不会选择让身边的人陪自己去看病。于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陪诊师就成了刚需。

其次,陪诊师这样新兴的行业对于年轻人来说接受度更高,他们更愿意在自己无法一人看病的时候选择找一位陪诊师。再加上陪诊师的费用其实并不便宜,也就将那些更愿意节省花销的中老年人排除在外了。

“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

这句话很好的概括了大多数独居青年的生活,而如今,在一二线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独居青年。据数据统计,我国独居空巢青年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9200万。

独居青年最大的特色就是“独”,无论独身还是孤独,都是他们身上的标签。在网络上,有一个关于孤独等级的测试,其中第十级就是独自一个人动手术。

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陪诊师的定位也就偏向了年轻消费者。

2. 陪诊师真的有前景吗?

对于一些新兴的行业,大家都各抒己见,有着不同的看法。关于陪诊师的前景,可以先谈一下陪诊师的薪资。

这是一位专业的陪诊师的叙述:一二线城市是因为人均消费高,人力成本大,普遍是半天3-400,全天的话是600,三四线城市一般是半天200,全天400。当然如果你勤快一点,每天多跑几单,那么你的收入也是成正比的。比如说你接了一个半天的陪诊,剩下的时间你再多接几个取药取报告的代办单。因为这个不太费时间,勤快一点的话,收入一天下来800-1000块。

但是据众多的陪诊师所言,这一工作并不是每天都有客户的,很多时候一个月只有两三单,平均下来一个月也只有不到2000元的收入。所以这样看,陪诊师这个职位要想当全职工作的话,还是有不小的难度的。

其实陪诊师并不是一个新兴的职位,在十几年前医院都设立过“陪诊员”这个职位,主要协助一些独身看病或者外地来看病的人,但是随着“医托”、“黄牛”的出现,严重扰乱了陪诊员的工作秩序,加上医院并未把这一岗位系统化,导致陪诊员的职业发展非常困难,所以到现在医院只设立导诊台,不再有陪诊员。

而在最近市场的需求中又重新设立了陪诊师这样的岗位,但是如今陪诊师仍然没有行业统一的标准,而且也没有专业的机构去保证供需直接的平衡,再加上消费者还没有花钱找陪伴的类似消费,所以陪诊师在一时间内竟成了一个尴尬的职位。

但是还有一些人看到了陪诊师的商机,在一些平台发布着培训陪诊师的信息,也有一些人去报名学习。这些机构保证教会一些护理的常识,而且还会提供客户给学员。但是据一些学员透露,这些机构其实主要就是靠卖课赚钱,而且后期提供的客户也都是零零散散的,最后会以各种理由搪塞过去,大家都表示被割了韭菜。

在这样的形势下,陪诊师的发展或许并不是那么理想,但是任何行业的发展都要看资本的操作以及消费者的态度。

3. 陪伴经济的市场有多大?

早在2019年,国金证券就在报告中预测,到2025年左右,陪伴经济的市场规模有可能达到400亿-500亿元规模。在这样的模式下,也催发出了“陪伴经济”这一新名词。

陪伴经济,也就是像陪诊师一样为了缓解孤独和焦虑去进行消费而产生的一种经济形态。简单来说,就是当有人觉得孤单的时候,就花一点钱来找个东西,不管是人还是其他的一些载体,反正找点东西来陪自己打发打发时间,比如陪玩陪聊,玩游戏,看小说等等,其实都可以归纳为陪伴经济。陪伴经济的概念涵括的范围很广,总之只要让你不是处于孤岛状态的都属于陪伴。

陪伴经济是在网络出现以后兴起的经济模式,其表现形式也离不开网络平台。但是陪诊师等职业的初心也表明陪伴经济不但在网络平台上风靡,它的影响范围也在现实中不断出现。而在现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无法适应网络,他们对于现实中的真人的陪伴格外渴望。

 

最后

希望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能受到正常的对待,而不是利用那些信息差去“割韭菜”。这样只会让想接触新兴行业的人变得更抵触,而这些新行业新事物也会早早“夭折”

(来源:腾讯新闻)